下禮拜就是曾永義老師這學期來所上客座上課的最後一堂了,
不管老師有沒有忘記要跟我們拿心得報告,
我覺得還是應該就這學期老師的專題演講給予一個整理與回饋,
我想跟曾老師也滿有緣的,畢竟在中興的時候也修了他女婿半學期的課,
現在來到重新整頓後的成大藝術所,竟然有機會上到這麼專業的戲曲課程,
一整天的課程分為三部份,上午是專題研究、中午欣賞老師所編的戲曲作品,
下午的課接續討論影片內容或上課有關的問題,
一整天的課程滿檔充實,兼顧了理論與老師的實務經驗,真的獲益良多。
由於一次課程一個專題,內容龐雜壓縮為精華概要,
但由於老師提綱挈領與詳細分析與歸納,吸收上並不感覺到太吃力,
其實很慶幸自己剛好是中文系出身,故有些基礎才得以了解許多基本的專業術語。
第一堂老師就幫我們從頭建構戲劇的基礎概念,從第一個專題戲曲的源流開始,
老師整理了前人對於中國戲曲史的研究成果,一篇篇文章的累積皆是致力於發展一部更加完善的戲曲史,
老師釐清了以往學者未清楚說明的三個觀念
1. 戲曲始生為小戲其成熟為大戲
2. 小戲為簡單歌舞藝術,可以多元並起,大戲為綜合性之文學藝術,只能一源而多派,
3. 劇種有體制劇種與腔調劇種之別,體制劇種可由其腔調之流播而成為腔調劇種
簡單列舉以上觀念,在他之後的專題課上有更深入的探討,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問題待更進一步釐清,
例如腔調如何形成,如何流播?曲牌體與板腔體的差異何在?或是生旦淨末丑怎來的?
如果要研究戲曲,老師一開始也說明了其研究步驟與方法,首先為戲曲下定義,
其定義為:
中國戲曲是在搬演故事,以詩歌為本質,密切融合音樂與舞蹈,加上雜技,
而以講唱文學的敘述方式,通過俳優妝扮,運用代言體,在狹隘的劇場上所表現出的綜合文學藝術。
此定義的戲曲為「大戲」,作為一綜合藝術其中包含了九個因素,
分別是「故事」、「詩歌」、「音樂」、「舞蹈」、「雜技」、「講唱文學敘述方式」、
「俳優妝扮表演」、「代言體」、「狹隘劇場」,
而在發展階段不成熟的戲曲為「小戲」,其定義為「演員合歌舞以代言體演故事」
,也包含了「歌」、「舞」、「代言」、「故事」、「劇場」等六項因素。
以此定義為開頭,老師第二堂專題就進入了戲曲的本質,辨明從小戲與大戲之差異之後,
分別從構成大戲的九要素分項說明,首先「歌」、「舞」、「樂」是三位一體的美學基礎,
又在狹隘劇場演出,由此發展出戲曲特有的表演藝術美學包括「虛擬」、「象徵」、「程式」,
(由於加入演員要素,形成了表演規範,後產生共同規範,而發展出「程式性」,用來制約「虛擬」、「象徵」)
,並由此延伸為『歌舞性』、「節奏性」、「寫意性」、「誇張性」,「教化性」、「娛樂性」等等,
其他要素如代言體、演員充任角色、扮飾人物、講唱文學敘述方式以及雜技,皆為了承載故事的進行,
詳細將歌舞樂三者拆解說明,
第一個歌指得是唱詞形式;舞是肢體語言,即身段動作;樂是曲調唱腔與伴奏樂器,
1.唱詞形式可分為「詩讚系」與「詞曲系」各有差異與特色,
2.音樂則包含了「宮調」、「曲牌」、「腔調」、「板眼」、「演唱者的音色與唱腔口法」、
「伴奏樂器」,特別是曲牌必有所屬的宮調,和用來承載的腔調,以及用來節奏的板眼,
所以四者俱備的叫做「曲牌系」;而其但有腔調、板眼的則為「板腔系」,
3.舞蹈則呈現在身段與動作之中。
戲曲的身段、動作、表情一般稱科介,需與音樂、唱詞、賓白配合,
而中國戲曲對演員的動作訓練包含了四功五法,即「唱念作打」「手眼身法步」
接著探討其中虛擬象徵的運用和呈現,
包含「腳色」、「化妝」、「服飾」、「道具」、「音樂」、「賓白」「科介」等等以及由此延伸的各項特色。
由於戲曲為文學藝術的綜合體,其體制規模宏大,任一項目皆有許多細節可探討,
接下來的專題,為了進入腔調的探討,則便先從語言旋律下手,
因此接連四堂課都在探討中國詩歌的語言旋律,
從1.聲調的組合、2.韻協的佈置、3.語言長度、4.音節形式5.詞句的結構這五項要素分別細說,
這個專題剛好與我這學期因教程所需而補修中文系的語言學概論內容剛好可以互相呼應,
從音節結構CMVET連結到聲母、韻母,使我更明白漢語中文的聲調語言特質,
有別於西方輕重音的語言特質,除了語音的部份還有句式的分類,
配合音樂的節奏表現而呈現不同的聲情狀態,
接著進入唱腔的六大因素包含了『宮調』、『曲牌』、『腔調』、『板眼』、『音色』、『口法』,
老師花了許多時間層層解釋了其中項目的內涵之後,
總算進入了腔調流派的差別,並論及其流播方式以及南北差異,甚至包含了南曲北曲等不同的形式,
如果要詳細整理老師的東西在消化,可還需要花一段長時間,並不是能以這些簡單心得交代得了的,
回顧這幾堂課,我們還看完了曾老師所編的七部戲曲:
《鄭成功與台灣》、《牛郎織女天狼星》、《慈禧與珍妃》、《青白蛇》、
《孟姜女》、《梁祝》,可惜沒看到大陸南京所被詬病的《梁祝》版本,不然相較之下應該會有更多印象。
下午的課程除了針對老師以上的戲曲發問之外,老師也補充了許多實務經驗,
創作者與理論者的角度常常不一,老師卻能兼二者於一身且不相衝突,
對觀者來說除了戲劇上的呈現內涵之外,許多幕後過程也著實令人好奇,
曾老師致力於創造一個編劇中心的劇場,可惜台灣受到西方導演中心的影響使得老師劇本常遭大量竄改,
從最早先以演員為中心的劇場型態,至今演員甚至受控於編導之間,難以盡情發揮特長,
從此似乎也可看出戲曲舞台上權力的消長,
下禮拜就是最後一堂課了,最後這兩堂課下午時段進入研讀劇本的階段,
更使得這一學期的戲曲課程多樣化,不單單只是紙上有系統的談論戲曲藝術內涵,
還從劇本編寫到具體的影片呈現,同時兼顧了理論與實務,實在是非常豐富的半學期課程,
我想,曾老師一肚子的學問又好為人師,他的課是永遠上不完的,(而且陪老師吃飯跟喝酒真的滿開心的)
除了要學習老師的專業知能以外,老師的人格與治學上的嚴謹態度更是我們要仿效的模範。
- May 29 Sat 2010 00:06
曾永義老師戲曲專題研究上課心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