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書的都是什麼西楚帛畫,埃及陶器,希臘柱式的
我發現再降下去的確博學多了
但是我的思想絕對會趨於老化,
為了平衡這一點,還是借些不用花腦筋的小說來看好了
畢竟暑假需要做一些不太需要花腦筋的事情
於是昨天在圖書館偶然看到一本書
叫做 亦恕與柯雪,
天阿這不是我國中時還是高中時看過的網路小說嗎?
真是令人懷念,這下我的心智完全回到對於那種純純愛戀有憧憬的少女時期
突然不用花大腦去記憶可真好,
但看完這本熟悉的書籍後,卻突然有種陌生感
這裡面或許有些議題還不錯,不單單只能以膚淺的眼光來看他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學科學的男孩跟一個學藝術的女孩以及一個學音樂的女孩之間若有似無的愛情故事
取藝術與科學的諧音亦恕與柯雪來作為書名,的確是加了一層浪漫的外衣
身為小說也適合如此包裝,不然就跟教科書一樣了

除了令人捧腹大小的比喻外,其實裡面充滿很多邏輯性的字眼以及哲學性的話語
作者的企圖似乎就是在探討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關係
學科學的人理性佔大多數,對於同一個物件會用知識性的字眼來解釋或用量化來分析
而學藝術的人感性佔大多數,會用毫無邏輯的字眼來形容所見或是以另一物來做美麗的比喻
裡面或多或少可以看出職業病或是自己本身的想望
這兩者就像是完全不同的人種,究竟碰在一起是會因反作用力而彈開成為平行線還是激盪出火花互相吸引呢?
故事的結尾我們發現兩者的交集點即是"感覺"
感覺是天生擁有的本質,並且存在於理性與感性之間,而不偏頗任何一者
人本擁有理性與感性兩部份,只是各自比例不同,而感覺卻是聯繫者
一旦被勾起,即引發不同結果,究竟是相吸抑或相斥就看個人造化而定了
故事其實很浪漫的讓感性的女孩牽引出理性男孩的感覺,但現實生活其實也有理性的女孩牽引出感性男孩的感覺

我發現作者下了個很不錯的總結:每個人的個性與本質不會隨著所學的東西而改變,就像獅子不會學了音樂變成綿羊,學了音樂的獅子可能在追逐獵物的過程中哼著進行曲,
但嗜殺的本質是不會變的,所以亦恕與珂雪也許會因所學東西不同,導致價值觀思考邏輯有差異,
但他們之間很多感覺是共通的,只要感覺共通,心靈契合,那麼所有的衝突都不再是衝突

接著下一步值得探討的問題-即是感覺的深淺問題
這攸關於感官與感受之間的關係
於是學音樂的女孩對於科學男來說即代表了感官性的享受
而學藝術的女孩對於科學男來說即代表了更深一層感受性的觸動
當然感官絕對可以引發感受,而其深淺度卻要看感覺的遊走而定吧
因為愛情會存在於感覺裡,所以科學男會選擇較具感受的那一方,這就是合理的選擇
於是人們會說當愛情只存在於感官裡時,就不是真正的愛情

其中最浪漫的一點在於人類只有在別人的眼中才看得到完整的自己,
於是完整的科學男會出現在藝術女的畫中,而完整的藝術女會出現在科學男的小說中
而畫與小說都是表達感覺的產物,這也是兩者之間的共同點,
於是當你對一幅畫或是一部小說很有感覺,那麼你有可能是這幅畫的親人或是愛人
而究竟是親人還是愛人呢?又端看感覺的遊走了
:有些畫雖然美,但就只有美,感覺是簡單的喜歡,但有的畫會有共鳴或是感受,那便是更深一層的喜歡了
我想我喜歡這樣的總結,
這又讓我有了延伸的想法:為了讓畫可以成為大家的親人或者愛人,
我想媒介是很重要的,於是我肯定介紹者的地位,它可以使世界變的不那麼無聊

整本小說就像是書中書,我們在讀作者寫的書同時也讀科學男主角寫的書,
然後看主角如何寫這本書也看主角如何完成這本書,所以在看過程的同時也看到了結果,這倒是蠻有趣的現象
每一個角色都故意代表了不同的典型,
如果說學藝術的女孩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女子,學音樂的女孩是不知民間疾苦的大小姐
學科學的男孩的確顯得較沒個性,路邊隨便找個人來演就行了
這是不是意味著,大多數理性的人在被侷限的框架線條下生活,早就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呢?
或者他只是剛好沒有什麼個性然後才能逐漸被感覺塑造呢
我想,不管是偏向理性還是感性的人都會逐漸被感覺塑造成現在的自己吧
畢竟感覺這種東西威力之強大
來了或是走了有時候根本不留下一片雲彩,有時候早就在人格特質上刻下一抹印記而不自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kisana23 的頭像
    mikisana23

    生活是最真實的風景

    mikisana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