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道斜光來臨的時刻> By Emily Dickinson ( 1830-1886)
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 某道斜光來臨的時刻  
Winter Afternoons-- 在冬日的午後﹣﹣  
That opresses, like the Heft 讓人鬱著,像沈重的
Of Cathedral Tunes-- 教堂旋律﹣﹣

Heavenly Hurt, it gives us-- 巨重的傷害著 我們﹣﹣  
We can find no scar 而沒有留下任何傷痕
But internal difference, 卻在心靈沉潛的深處  
Where the meanings are-- 留下意義與記憶﹣﹣
 
None may teach it--Any-- 沒有人能夠解釋﹣﹣任何者﹣﹣  
'Tis the Seal Despair-- 它是絕望的印記﹣﹣  
An imperial affliction 而無法抗拒的折磨  
Sent us of the Air-- 來自空虛﹣﹣
     
When it comes, the Landscape listens--當它來臨,大地都側耳傾聽﹣﹣
Shadows--hold their breath-- 影子﹣﹣屏住呼吸  
When it goes, 'tis like the Distance 當它離去,就像遙遠距離  
On the look of Death-- 來自死亡面容


這禮拜的閱讀作品是Emily Dickinson 的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
雖題名為某種光芒,仿如象徵希望,而實為敘述一種絕望心境
Emily Dickinson的創作時期似乎在美國內戰時期左右
故其寫作方向一定會受到戰爭的影響而偏向某些寫實絕望,或是一些地方性的描寫
觀此作品的氛圍就像是被一片絕望的烏雲壟罩著而其中透著某些細微幽光
而我們正如在抽絲剝繭那道光芒的來源
翻譯的版本有些許不同往往影響詩意的進行
於是我大膽的參考眾翻譯而再重新翻了一次自己喜愛的版本
開頭是一道斜射的光芒,而我們循著這道光漸次找尋他所勾勒的某些意義
接著點出了此刻心境時空背景
是個冬日的午後
回到那刀光所賦予的心境是That opresses, like the Heft
Of Cathedral Tunes--
就像遠處教堂的鐘聲沉重敲擊
那深層的抑鬱
這裡用了宗教的比喻是否諷刺著宗教並非完全能帶給人們希望?
或只是訴說大教堂曲調是一脈的苦難之音
救贖之聲宛如喪鐘
還是因為在憂鬱之人的心中回盪的關係?
接著下一段
Heavenly Hurt, it gives us-
We can find no scar,
是什麼傷害我們而不留下任何痕跡?
從前後文觀察似乎回到了那道光芒
原來那道光芒是絕望的利器
也許不是過於耀眼但會在無意中刺傷人
靜默的傷害而不著痕跡
然而似乎還是在隱微的深處留下了些記憶
internal difference  
簡單翻譯就是"內在的差異"
這裡似乎未指明哪些東西而模糊的留下了很多想像空間
到了第三段
大家紛紛開始解釋這道光芒
然而None may teach it--Any--
沒有人能夠解釋或是傳達﹣﹣任何人都無法
為什麼呢?因為'Tis the Seal Despair--
他是心靈上絕望的烙印
看到此也才能了解主題即是一種絕望的感受
呼應了前段難以解釋的抑鬱幽光
接著加強敘述了為何難以解釋的原因
An imperial affliction
Sent us of the Air--
因為它來自空虛,而無法抗拒它巨大的折磨與影響
這無非就是絕望的本質
無來由而湧出的痛苦且揮之不去的印記

最後一段正敘述絕望的動向,宛如飄忽不定的陰影
When it comes, the Landscape listens--
大地默默的受到控制而必須側耳傾聽,這裡的確生動的描繪了絕望之人此刻草木皆兵的心境
Shadows--hold their breath--
那些巨大的陰影與黑暗甚至必須屏住呼吸,或是陰影正按耐住鼻息
沒有了氣息,那不就是死亡了嗎?
原來絕望的來臨,此刻與死亡是如此接近

When it goes, 'tis like the Distance
而當它離去時,就像遙遠距離  
On the look of Death--
那些來自死亡的面容

由此可知絕望與死亡的距離似乎如此接近又遙遠
當絕望離去後
希望是否應該到來
回到光芒的本質
然而
在絕望之人眼中所見
竟還是絕望
On the look of Death--死亡的面容
也被譯為指[絕望]就是[死亡]的先兆
或是這些憂鬱同時也象徵著死神
來臨與離去之際帶走了一切感知
這不也正是絕望的心境
一切彷如行屍走肉而無有所謂了嗎?
原來Emily Dickinson是如此擅用隱喻
延著這道光的進程終點竟是黑暗
錯綜複雜的意象原來不相關聯,但卻會互相影響著
種種意象他們之間互相支援與變化,
大自然的光芒變化投射至心理則引發了更巨大的變化
所以這個午後一定非夏日午後所象徵的明亮歡愉
而會是個"冬日的午後"才能如此蒼白而靜謐
並且讓這道斜射的光與絕望的相映之下互為一道道殘缺
而深刻的潛藏於內心深處
不但捉模不定且無人可觸及
於是黑暗中我們看見的作者想表達的意念
也不過僅僅是一份絕望罷了

Emily擅用簡單的語言而發展遼闊且深刻的內容,其間又有些似是而非
有評論家把他這一點稱為「自認無力的有力詩」 (powerful poems confessing their powerless)
而他的詩也都很簡短,用字講求意精言簡,忌諱迂迴曲折,有許多作品可以作例證
在資料上由於Emily一生都鮮少與外界接觸,只是隱居於麻州的自家小屋,
這種宅女的生活,無意間可能使得她的詩往往深刻地探討人的內心生活,
特別像是比較隱微且幽暗主題,死亡、禁錮、瘋狂等的主題
也關注於“信仰的追求”這部份
許多批評家將她視為超越主義者(Transcendentalists)的一員,
作品中所著重的是“可能的一切”而非“真實的一切”
這是什麼樣的論調呢?
就像是
人必須超越現實,才能找到真實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kisana23 的頭像
    mikisana23

    生活是最真實的風景

    mikisana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