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完這篇才發現北美館有圖文票選活動,要刪成500字真是太痛苦了..,
不過既然寫了,就只好濃縮一下了,
http://manettopicasso.pixnet.net/blog/post/7238827,
很難刪呀,此篇才是全文版

展期:2010/6/26 - 2010/9/26
地點:北美館
今年暑期特展北美館從費城美術館借出了58件重量級大師作品,
從"馬內"到"畢卡索"每一幅都不陌生,我進入了一場有如溫習藝術史課本的經典旅程,
一進大門4幅知名作品馬內,竇加,莫里亞里尼,畢卡索 正有如門簾般懸掛廳央,
展場設計上迴廊呈現一個八字型,
走道兩旁經典作品排排站,截角空間置放椅子貼心的給觀賞者休息
長廊中的人潮不多不少,流動率高,剛好適合看展

從印象派典型代表,西斯來,莫內,畢莎羅早期的風景作品,
沿途經過塞尚鮮明的幾何團塊結構過度到人物肖像,
包含了雷諾瓦,卡塞特的明亮色彩,馬內的黑色對比陰影,其中極少部份雕塑獨立於四方空間中,,
代表性者為竇加,羅丹 馬諦斯,
畢卡索,李普茲
從雕塑的選取表現出本展過渡主題的意圖
竇加光影式印象派雕塑,羅丹充滿筆觸的炙熱情感,再進入現代後期人體解構的知性領域

假如說印象派打開了現代藝術的大門,那後印象派三大家所延續的現代藝術,
正形成各自的領域流派在此展中延續著自我脈絡的支流,
然而三大家的作品在此展中稍嫌稀少,畢竟此展的訴求或許在於"過渡"而非突顯某家之作,
塞尚兩幅靜物與一幅肖像夫人像,突顯了與雷諾瓦等人迥異的用色習慣,
高更在大溪地只些微的透露原始主義跡象,看不見象徵指涉,
其餘兩幅盧梭的女子像與自然作品倒是更為印象深刻,
而梵谷的雛菊並無法伸展他後來奔放的情感,
後續一系列馬諦斯的作品則為他彌補了活潑的色彩呈現,

理性的立體派結構自畢卡索以來異軍突起,而未來派的機械結構在此展的比例反而不少,
布拉克,德洛內,雷捷自成一格,反應城市速度與工業機械繪畫範疇,
突然進入一次戰後中孤獨想像的巴黎畫派世界,
令人垂憐的莫里亞里尼與幻夢的夏卡爾再次回歸感性世界的現實具像,
米羅兩幅超現實作品再次說明了前後期過渡情況,
期間突然出現一幅歐姬芙未突顯女性主義的超現實作品,
個人主義意識獨大,
時空跳脫,
最後由杜象1910年向塞尚致敬而抵達終點,

整體來說,此展建立了現代藝術史時間軸上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作品,
部份具有代表性,使現代藝術脈絡清晰可見,
擷取其中具時代意義的作品,可觀察畫作內容中所透露的關於理性與感性的辨證與置換,
例如城市興起後出現的機械結構以及受戰爭影響所傳達出孤獨與虛無心境,
並由此體認至現代藝術背後的社會意義

打開現代藝術史的篇章,此展的作品為後現代的多元性格鋪了前磚,
在歷史的縫隙中熠熠生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kisana23 的頭像
    mikisana23

    生活是最真實的風景

    mikisana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