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在納悶怎麼還沒有人把這部經典的音樂劇改編到大螢幕上去
知道開拍消息後,苦等了一整年,電影終於上映了,
昨晚在螢幕前眼淚數流不止,內心同時也在開演唱會,當電影結束時實在有一股想站起來鼓掌的衝動!!!
自己很久沒寫影評了,再次提筆也是因為這些影像與音樂遲遲在腦中揮之不去,(晚上看這部,回家後實在難安眠= =)
原著作者雨果堪稱是是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憤青,
他曾參加1832年六月暴動,並利用這個小小的學生革命穿插為作品中一條旁支,主線以主人翁尚萬強的人生歷程來勾勒出這個時代風貌。
原著情節多線,結構龐大,要簡述為短短兩個半小時的歌舞片實屬不容易,就連情節概述都要費一小段篇幅。
主角尚萬強因為偷了一條麵包而被判5年徒刑,又多次越獄加長刑期被關了十九年,好不容易假釋後卻被烙下危險人物的印記無法在社會立足,
在萬念俱灰下他偷了主教的銀器,但主教卻不記前嫌接受他、感化他,主教代表了神的恩典,
他在感召下定決心改頭換面重新做人,歷經多年終於成為一位德高望重的市長,可惜典獄長賈維執迷於他是罪犯而對他窮追不捨,
24061這個罪犯編號是他心中無法抹滅的過去印記,
往後他自家工廠認識了命運多舛的芳婷並決心撫養他的年幼女兒珂賽特,
如天使般的珂賽特在寄養的旅店受盡老闆欺凌,
她的遭遇喚醒了尚萬強心中的憐憫與對美好生活的想望,為了保護珂賽特尚萬強不斷搬家逃亡,
但始終逃不了過去的陰影,賈維也仍如影隨行的追捕他,
多年後珂賽特無意間認識了關注社會運動的青年馬留斯,兩人墜入愛河,馬留斯卻因為加入學生革命而身受重傷,
尚萬強為了珂賽特而在一片革命軍的血海中救了馬留斯,回程中又狹路相逢遇上賈維,
賈維因為始終不相信罪犯尚萬強會有改過自新的一天,內心價值崩解而痛苦自盡
尚萬強順利的救回馬留斯,圓了珂賽特的心願,自己則進入教堂贖罪,最後因年邁而病逝。
研究原著的人非常多,若以宗教的角度來看,其濃厚的宗教意識是不可忽視的的主題,
整部情節結構便是主人翁尚萬強背負人類原罪而自我救贖的歷程;
從社會制度的角度來看,他突顯出社會制度的缺失,嚴刑峻法下的不公不義;
從藝術精神的角度來看,可以簡化成為光明與黑暗精神的二元對立,主題意識首尾呼應,
尚萬強一生在黑暗中重生,致力維護小小的光明希望而努力,現實卻是大大的黑暗,看似光明的正義使者賈維其實是黑暗的夢魘,
賈維心中卻也維護著他自以為光明的理念,以至於價值崩潰後而身亡,
等待被拯救的黑暗底層人民呼喊著光明的新世界,革命卻一再失敗,到頭來現實還是如此黑暗,
因此,這部偉大的著作處處可見在黑暗中有微小的光明,從黑暗的處境迎向光明的希望,歌頌光明,儘管現實如此黑暗這種種的辯證與矛盾。
不管從哪一個角度都無法不談到人性的衝突與掙扎,以及被顛倒的理想世界。
在雨果所勾勒的悲慘世界裡貧民飢寒,富者冷漠無情,良善之人犯了一個小錯卻被終身標籤化無法再起,
有缺失的法律卻殘忍的大行其道,且有象徵正義的警官銅牆鐵壁的維護著,絲毫無法動搖,
看似有罪的罪犯尚萬強其實內心良善無比,重生後不斷救人,
看似正義的獄長賈維其實內心執迷不悟,一生奉公法律不斷抓人,
兩人在逃脫與追捕之間活得痛苦無比,而作惡多端到處算計的旅店老闆與老闆娘,卻過得輕鬆愉快,
另外,在年輕的下一代生命中,卻被捲入無情時代的浪潮,青年學子的的革命正期許一個嶄新的世界,
不惜以薄弱的身軀抵抗無情政府下的大砲,每一次的拋頭顱灑熱血都是期許還有更多人民的響應,
但是人民的聲音還是微小到只能恐懼的把門關起來以免遭受波及,
年輕人的小情小愛在大革命意識中似乎顯得微不足道,然這才是象徵光明美好的一線希望
安波寧的犧牲讓戰火中多了一點溫情,馬留斯的真心讓尚萬強拼死也要帶他回家,
尚萬強因為對芳婷的憐憫、對珂賽特的父愛才使他擁有背負罪惡活下去的勇氣,
只有這些小情小愛,才是最值得被保護的真情,也是雨果想要闡發的人性精神。
經典故事搬上大螢幕就必須冒著特別被挑剔的風險,
但我們回到電影來看,此片幾乎都是歌唱,實在是成功的把原著對人性的吶喊具體的以歌曲"喊"出來,
對於這種由音樂劇改編到電影的歌舞片影史上來說,
透過演員"現場演唱"的方式堪稱是一大突破,
的確如導演所述,這樣的作法可以深刻的將角色內心的痛苦與掙扎透過演員聲音立即的表現出來,
同時又利用大螢幕特寫演員的表情,顯得演員每一次獨唱都格外具有渲染力,
這是電影鏡頭的優勢,同時也正好補充了觀眾席上總是看不清舞台演員表情演技的不足之處,
此外,在鏡頭影像的轉換上非常流暢,有如劇場的快速換景,使得戲劇節奏快速,
既是觀眾熟悉的情節,便乾脆把瑣碎的枝節用一兩個鏡頭帶過,如果不熟悉劇情的觀眾可能會覺得進展太快了些,
熟悉劇場運作的觀眾們則可能會覺得自然流暢。
而在音樂方面,選角本身便採用具備一定歌唱實力的演員作為保障,
但也由於演員生動的演技,實在也令人不會去特別挑剔他們歌唱上的缺失,
這種現場演唱的方式,為了融入內心戲,歌詞的一字一句都非常重要,詮釋上也較重視演員的說話的口氣,而非優美的音樂線條,
這也是與現場觀賞音樂劇舞台的差異,
特別強化口氣的唱法的詮釋方式反而教人更動容,以安海瑟威所唱的I dream a dream為例,
娓娓訴來又倒抽口氣的詮釋,唱得苦痛悲涼,層次豐富,刻骨銘心的唱喊出芳婷的悲慘處境,
難怪她才出場15分鐘便抱走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真是實至名歸,
飾演尚萬強的休傑克曼,得過東尼獎的他實力雄厚,也唱出不同於過去飾演音樂劇尚萬強的演員獨特的個人風格,
每一首獨唱都表現出人性的掙扎,張力十足,
而本來就飾演過25週年音樂劇愛波寧角色的演員又再本電影中再次詮釋同一角色愛波寧,以百老匯的典型唱法再次重現on my own
這首展現深厚的唱功真是無話可說,
再來飾演賈維的羅素克洛,在片中維持一貫的撲克臉的確有剛正不阿的精神,可惜礙於音域實在把 star唱得太柔和了,低音實在很難突顯張力,
好險有大場面與演技的襯托倒也是瑕不掩瑜,
另外,珂賽特與馬留斯這對小兒女的形象就像是閱讀原著中腦海浮現的樣貌,
那樣純淨且光明燦爛,與艾波寧的三重唱各抒胸懷,實在也輕盈美好,
當然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歌曲還有 大合唱one day more 與終場 的重現,
切切實實的呼喊著對光明渴求、未來的希望,在交響配樂的襯托下
讓我在電影終了時實在忍不住想站起來大力鼓掌!!!
感謝電影讓我們在悲慘的現實世界中看到一絲希望,
這些人性的吶喊讓我又重新感動了一回,並且不得不把這樣的心情記錄下來,
內心的麥克風還在大喊著"我好愛音樂劇喔!!這次電影的詮釋實在也很讚!!!"
我想這部電影我會看好多次好多次...........
- Feb 15 Fri 2013 08:01
電影<悲慘世界>的人性吶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