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參加南台科大所辦跨文化研討會覺得非常有趣
大會以"跨文化"為主軸,但其中所涵蓋的論文其實已經跨了學科,
不管是音樂的,美術的,戲劇的部分都涵括在內
甚至邀請了業界人士前來擔任與談人,(例如寶島歌后紀露霞,京劇演員朱陸豪,金枝演社的總監游慧芬)
讓學術界以及業界一起共相盛舉,這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感覺得出來主辦單位的用心,短短一天的研討會內容非常豐富
時間安排緊湊,每場發表回應之後總是沒有時間開放給現場大家來討論~

第一場是荷蘭人羅斌老師的專題演講
來台十八年的他,熱愛偶戲,是台原偶戲團的藝術總監
一個外國人一口標準的國語,呼籲著大家要珍惜台灣傳統的文化
這樣的形象為跨文化研究作開場倒是很適合,但也有些諷刺
全球化的影響之下,我們拼命的向國外學習新的事物,但外國人卻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
這樣的跨文化交流,究竟是不是我們崇尚異國情調的心態在作祟呢?
面對日益頻繁的跨文化交流
他一開始就點出了很大的問題,跨文化可以刺激文化發展,但也可以失去自己的文化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傳統文化很重要,但是不會去看傳統表演,於是傳統文化被迫新生來適應現代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造成目前劇界琳琅滿目良莠不齊的跨文化展演
他以和法國合作的>為例,算是中法之間成功的跨文化結合,吸引了一千多人進場看偶戲
之前就看過研究此劇的相關論文,又看到非常吸引人得其中片段,
很想問他是否還有演出計畫,可惜茶敘時間過短苦無機會詢問

第二場主題是"跨文化的文學與藝術"
因此放在跨文化的底下來探討這兩項藝術門類,我覺得這兩篇似乎都沒有很扣緊中西之間的跨文化比較論述
文學類在探討神仙在航海傳說中的"救助功能",
蔡惠如老師的這篇論文中心都在探討神仙與海盜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海盜身分的壞人/英雄兩特質的辯証
多以民間文學的角度作史料文本的分析,然後少部分援引西方海盜的特質來討論之,
當然主題是神仙的救助功能,沒有明顯的中西跨文化論述,
當然也無法明顯的看出兩個不同文化下的海盜,所呈顯的跨文化意義,這是我認為比較可惜的部分

第二篇是
這篇主題偏重在傳統繪畫的新生所必須採用的跨文化元素,
這種"跨文化"論文內容中指得是古今之間的跨文化交融,
像是讓宋代圖像中的古代兒童使用3D的動畫技術變成卡通,
但沒說出使用西方動畫的科技也是概念中的中西跨文化
蕭百芳老師從歷史方面開始尋找宋代嬰戲圖的特色,也肯定了嶄新科技所運用的創新與融合
但那些所產生的嶄新文化思維其實是一種使傳統活化的策略,
背後也許有很多商業性的文創加值運用是沒有被討論到的

第三場主題是"跨文化藝術社會學"
藝術社會學是一種研究方法,所以這場論文內容都使用社會學方式來研究跨文化
第一篇是
整篇論文石計生老師很辛苦的田野考察是有目共睹的,
他舉洪一峰自己豐富的創作歌謠來平反戰後台灣沒有自己創作的歌曲言論
也舉紀露霞的部份輕快的翻唱歌曲平反台語歌一味悲情的曲調風格
但如果放在跨文化的論述架構來看,似乎找不到什麼明顯的著墨,
充其量只是紀錄霞翻唱許多混血歌"日歌台唱",或"台歌日唱"的時代現象
如果這種台灣歷史的現象也是一種"跨文化",那跨文化的面目似乎更加模糊不清了

第二篇
整篇大抵都在論述巴黎現代性的城市美學,使用班雅明的都市文化理論,或援引波特萊爾對於城市的觀感
我更是完全看不出跨文化在哪裡?
與談人也提到論文似乎只侷限在巴黎城市的經驗,與在台灣的我們相距甚遠
我想如果他可以從電影連接到台灣台北的城市行銷例如電影
似乎跨文化論述的開展性可以更多

第四場
此場跟我們現在研究方向密切相關
三篇都揭示出跨文化劇場的不同種類與面向
第一篇
王淳美老師引用了帕維斯對"跨文化劇場"所提出的理論架構來檢視
由西方的劇本"欽差大臣"引進海峽兩岸後改編的三部劇
那三部劇分別為話劇,河洛歌子戲的,泉州木偶劇團的中國傀儡版
根據改編後的三篇來比較論述,這種跨文化論述是我們較熟悉的模式
由西方劇本來到中國便有了跨文化的不同詮釋,
又因為海峽兩岸有不同文化差異而有不同版本的欽差大臣
其中沒涉及的劇種差異也是我認為很可惜的部分

第二篇是石光生老師的
老師對之前在北藝大複數史觀研討會中石婉舜的發表文章提出批判與內容的再商榷
石老師面對台灣的跨文化劇場有著不同的年代歸類,例如日治時代的新劇到現代豫劇的杜蘭朵的不同詮釋
同時也釐清了一些台灣現代戲劇史上的一些問題,並為跨文化戲劇的展演製作提出了建議與方向

第三篇
段馨君老師是針對這兩齣西方導演來台灣的跨文化製作來分析評論
但這種跨文化劇場有別於前者的改編創作,而是一種原創的新實驗,西方導演中心掌控了意象劇場的基調
使得京劇演員魏海敏非得拋棄一身的京劇包袱去演出一場偏"西方"的跨文化劇場
這揭示了劇場中的霸權問題,而這樣的演出成果似乎無法適應大部分台灣觀眾的口味

第四場的跨文化劇場概念較一致,多是引自西方理論家的跨文化劇場定義
當然討論之間黃美序老師也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解開了今天我覺得跨文化論述異常龐雜的困惑
一整天論文發表下來,甚至找不到真正跨文化論述的主軸在哪?
原來是每篇似乎都沒有為"跨文化"好好的下一個定義,才造成論述的龐雜
而與會的來賓也認知到我們的確還沒有論述出自家的跨文化定義,所以一直援引西方理論
那"跨文化"到底是什麼?
黃美序老師說他認為跨文化是一種自覺,一種交換的體認
如果我們沒有認知到自身與他者文化的不同,跨文化即不會產生
就像我們進入麥當勞沒有認知到我們是台灣人,那我們跟美國人並沒有什麼差別
而第一場羅斌卻認為跨文化每天都在發生,今天一個外國人來現場演講就是一種跨文化
而演員朱陸豪認為不同劇種的嘗試對他來說是表演上的跨文化

一整天聽完似乎"跨文化"還沒有一個共同的學術定義
是地域橫軸上的中西文化?海內外文化?或乾脆說不同地域的文化?
還是垂直時間軸上的古今文化?歷史文化?
剛好台灣就是處於橫軸與縱軸都複雜的多元文化,
那只要在台灣發生的表演一定都包含著跨文化的要素囉?
因此尋求台灣劇場的原創性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
一定是各種不同文化要素的集合
我想這樣的理解,應該是這次研討會最大的收穫吧
雖然我還是很困惑如何去界定"跨文化"
因為他總是適應著不同的藝術媒介,呈現出我們看到不同元素的現象

我想這樣的討論會越來越多吧
因為越是靠近現代我們越是看不清楚...

最後
很開心我跟紀露霞和朱陸豪老師拍照了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kisana23 的頭像
    mikisana23

    生活是最真實的風景

    mikisana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