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帶我們去南藝的餐廳外吃飯真是非常開心.
可惜大家有口難言的地方是...大家都面向陽光心裡擔心被曬黑哈哈
下半場開始主題就圍繞在"當代",並集中於"全球化的藝評以及藝評機制"
第一篇為高千惠發表的"文化批判力與文化資本力的界分"
一個有實際經驗的策展人所談論這樣議題具相當的說服力,我們當代社會被許多文化資本的概念所壟罩,
一方面這些文化資本家反機制化,卻又陷落於機制化的社會製造體系之中,
因此提出"文化工業的批判力"來對自身的質疑,但我也想質疑這個批判力何在?他的立場,對象,動機是什麼?
從實際的美術館,國家館,雙年展來看,都是一種策略導向,他背後被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滲透了?
有趣的一點是"知識即是力量"在現今文化工業導向為"力量即是知識"的反諷
這樣看來,批評角色似乎真的有志難伸,
從這兩條線來看,目前文化資本線過於高調,文化批判線似乎跟不上步伐
那我們該怎麼突破這樣的困境?
第二篇為蔣伯欣提出的"重探視覺性:台灣當代藝術批評方法論的回顧"
要問台灣有沒有藝評,這篇研究就是對台灣藝評的回顧整理,並窺探出藝評在其中轉向以及未來可能走向
本篇發現台灣藝評走向策展,但是結論稍嫌薄弱,
我一直在困惑這種梳理脈絡式的研究結論是不是走向制式的確立其中重要性以及對未來的"待觀察"幾個字,然而我也無法提出更好的結論
第三篇為張正霖"借問亞洲何處?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中亞洲概念的反思"
這篇精彩處除了講者的口才外,還在於其情緒激動的不斷拋出質疑反思,以及質疑,再反思
作為一個身兼公務人員以及研究員,可想見其想伸展的抱負以及所受的侷限,
但是全場似乎都感受到其熱情而給予熱烈回應,
我們眼中的"亞洲"似乎被侷限在台灣或中國,我們的視線看不到週邊的東南亞.日本.韓國等等
這樣的學院教育養成的確有他批判的空間,我們為什麼將這些地方的藝術知識視而不見,當有需要去瞭解又顯得貧弱
對於學院教育的養成,他提到我們在學校學知識沒有學方法
但我個人認為教知識或是教方法是學院的兩種取向,
第一種是階段性的認知,比如說大學適合教知識,研究所適合教方法一類,
第二種是教學上的互用轉換,知識與方法也可能合而為一,
這兩者端看教者如何取捨,這樣的批判也未免過於強烈
但驕傲的學者生態,好像的確是個現象
我非常欣賞他個人的熱情,冀望在框架之中彌補其中缺陷,而非空口說白話
其對知識的渴求及對當今藝術文化生態的積極態度真是我們效仿的對象
記得其中的回應包含了一些教學困境,探討知識生產方式改變的可能性,我們也不用急於否定自己等等
不同的觀點激盪,其實我們已經在尋求重新建立一個新的路徑了,真令人感動
中場之後大家稍作歇息
最後一部份場次是討論"藝評"的核心問題,台灣是否有藝評?藝評的獨立性?藝評的出路何在?等等
與談人有藝術家雜誌編輯,獨立策展人,學院教授,館方研究員..這些不同立場的發聲
而大家又極具維持思辨的客觀性,使得問題得以深入探討,
首先是藝評要發聲,但這樣的聲音,當代社會多是多,竟顯得薄弱,質與量被把關之後剩下了多少?
藝術家雜誌編輯離開學院後進入業界的論述轉換,反省了自身的經驗
而當代學院派的藝評論述很流於理論先行,論述強過作品本身而結尾薄弱的頭重腳輕型態,
但藝評又必須有理論的支撐才能顯得有份量
那如何拿捏才不會流於吊書袋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我們學院派的習慣就是拿知識作為資本號召,忽略原始的感覺,
也許就像蕭老師所說一個計程車司機對故宮所發表的看法才是最真切的藝評,
那我們憑什麼在旁邊唱高調而忽略人性?我們能否把藝評擴大其關懷度至整個文化圈?
其中涉及到對人性多重面來關懷的議題,我認為最棒的態度真的是
我們必須不斷思量並且承認"我們並不完全了解他"
再者,關於藝評的另一個危機是目前藝評如何掙脫商業化滲透?
金錢的誘因是否控制了寫作策略,然而我們不免也要提問,那藝評家的生存空間在哪裡?
有沒有不去附屬他業而獨立藝評的可能性?很遺憾的是台灣真的沒有這樣的空間
藝評本身也不斷反思自我的價值,
但在提問之間有人舉出陳映真的人間報導例子來探討這樣的發聲的力量為藝評機制下的提供新路徑的可能性
但其背後的資本限制,及其效益如何可能提供這樣的空間給人才?
而當我們不進入公權力的核心,在體制框架外圍中打轉,又能有多少影響力?
並且藝評有如文學評論中那隻指著風景的手,告訴你風景在哪裡,而轉換為指者月亮的手,反被月亮咬一口
的貼切形容,有諸多的鉗制,包含公私的恩怨,當代轉為"公共性"的需求等等
這場研討會真的了解了藝評的諸多限制,而了解限制的確為開端
下一個世代,我們又會走向什麼樣的語彙來形容?
至今反覆出現的機制字眼,有沒有突破的可能性?
我也很想知道..
其他討論細節也記不清了
這次的學術論壇真的學到了不少
蕭老師會後還開車載我們回學校並且路上吃飯..一路上的後續討論還真是這場精采研討會的花絮
即使掉了一件外套在研討會好像也值得,
雖然為成大的榕園音樂會上冷的要死,不過心情還是太開心了
好累喔
我是乖小孩,明早還要記得寫信給校長表達感謝..
- Dec 03 Thu 2009 22:39
皺摺 視差 翻譯 東亞現當代藝術研討會(下半場)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