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目前進入研究所以來我覺得最棒的研討會,
結合了學院,民間,官方三者立場的座談,果然可以激起不同的火花而非侷限再某一種觀點
非常感謝蕭瓊瑞老師的帶領,今天真的學到太多東西了,
我真的需要好好整理一下思緒來反思關於今天提問所拋出來的問題,以及討論之外深刻的內涵
一早由漢寶德以連線的方式演講開場,真是感受到南藝設備的先進
他對當代藝術的看法同樣涉及了雅與俗的議題,
印象較深刻是他對當代藝術的觀察,所發現的兩個傾向與我不謀而合
第一個是創作方法的變化更新(例如蔡國強的爆破),第二個是對普世價值的反動(這可不勝枚舉)
當代藝術還是免不了需要論述的支撐才有內涵,
比如說以皺摺.視差.翻譯為主題的置換,旨在探討藝術的時間性,空間性,以及語言文化轉換,
如此包羅萬象的概念,非得鎖定在一個概括性的時代場域去討論不可,就是現代與當代
因此早上場的議題集中在探討"現代性"
第一篇是從武漢到香港:倪貽德抗戰初期的現代美術運動(1938~1939)
大陸學者蔡濤雖然沒有完整paper而只有摘要,但投影片很清楚的梳理了倪貽德的活動情況,
我覺得有趣的一點是
其中論述提到:本文所揭示的歷史段落在於決瀾社與獨立美展之間,從中可看出戰爭對現在藝術的巨大影響力
因此其作品多展現以一種抗戰宣傳的面貌,論者又說他是自由創作而遭提問的質疑
我也想請問受戰爭或政治上的影響與自由創作的觀念是否真的相悖離?
創作者受表面壓抑後的表現能不能偷偷透露一點自由心智呢?或者就是論述中的反覆的矛盾與猶疑不定?
第二篇是個日僑學者吳孟晉發表"另一個獨立美展-從李仲生文獻解讀1940-1950年代中國,台灣的前衛美術
此篇有完整paper真的較容易進入思考的語境
論述中可見李仲生在重慶的活動情況似乎較重要,談到一個"超現實主義"的普世性問題以及"原子彈"的比喻
當時中國的環境該如何因應現代"為藝術而藝術"的潮流所帶來的衝擊,
但從結論可看出,所謂前衛藝術的有效性似乎有些短暫,這一波只是隨著時代浪潮而消逝了的現代性
第三篇為林素幸所發表"從二十世紀初商業美術的發展看中國的現代性-以平面廣告為初探"
此篇對民初商業廣告所做的詳細介紹與分析令人大開眼界,
當然更需要關切的是商業廣告與藝術之間的界限,如果從時代性來看才能真正區別兩者的曖昧地帶
從藝術走向設計,同樣也是因應了現代化的需求
第四篇為孫淳美所發表"兩次大戰中日藝術期刊對西方現代藝術的介譯及其影響"
我較少看到焦點置於研究期刊本身的論題,這樣的研究在收集資料上有一定的難度,
期刊種類及取向皆會影響到主題本身的主觀性,不過這樣的論述有在期刊論述之外的發展空間
的確非常符合本場語言置換的主題,可惜本篇也只有摘要,投影片也無法盡得全貌
最後綜合討論的時間完後上半場告一個段落,有些哲學性的議題常常被拿出來反覆討論,
像是創作到底是基於內在需求還是外在模仿,有時候真的要從作品下手來探討,而我們也不能否認表象下一定有例外的需求..
我非常認可"現代性"的問題的確至今還適用,
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大家的提問也是現代性的表徵呀..這場真是意猶未盡..
蕭老師也作了一個很完善的總結後,真的請我們去餐廳吃飯了..
原來沒有報名沒有便當可以拿,反而有好處..我們真是一群幸運的學生耶..
沒想到下半場更加精采,換下篇整理好了
- Dec 03 Thu 2009 21:20
皺摺 視差 翻譯 東亞現當代藝術研討會(上半場)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