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沐浴在人文藝術的環境中
時常在文學與藝術之間徘徊遊走
然而不禁會思索
兩者之間的邊界在哪裡呢?
這似乎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卻容易被混淆
例如說
文學與藝術
一般人會將他視為完全不同的路線
就像詩與畫是兩者不同的東西一樣
當我說我要考藝術研究所的時候,很多人會問說為什麼突然想轉換跑道?
但是當初決定要考的時候
我卻很直覺的將他們視為同一路線
難道這兩者之間真的是完全不同的跑道嗎?
但是人文藝術這詞卻又很輕易的將這兩者混為一談
如果說是"中文"與藝術那的確較像不同的跑道
然而若是"文學"與藝術之間則較像是巒生的雙胞胎
其實他們來自同一個胚胎
卻發育出不同的型態
具體來說則是--詩畫之間本同源
古今中外也有許多學者在探討他們之間的邊界關係
有助於了解美的本質
我這禮拜認識的哲學家叫做萊辛
他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劇作家以及美學家
他以反對古典主義為出發點著有一美學論述
裡面就深刻的分析了在以下三個地方
1.媒介不同:詩是語言的,聲音的,時間的,畫是形色的,線條的,空間的
(這點影響了後人劃分時間藝術以及空間藝術兩大範疇)
2.題材不同:詩是動態的,畫是靜態的
(即是表現內容的不同,詩可描述,畫則受限於一個時間點上的場面)
3.感受途徑不同:詩是用耳朵的聽覺藝術,畫是用眼睛的視覺藝術
萊辛的藝術分類是美學史上的創舉
這種分類法甚至沿用之今
在他之前美學家幾乎是把詩與畫混為一談
然而他不否認詩畫之間在藝術上的確有共同點
但他卻更注重他們本身的各自特點
其內的美學思想總的傾向是揚詩抑畫的
他認為詩雖然在描繪靜態的物體美上比不過畫,但詩可以比畫更廣泛全面的描繪人生
他所說不無道理
但卻是針對批判古典主義而發而有其片面性
由於古典主義總是在畫中求"寓意",詩中求"描繪"-而混淆了詩畫界線
他才跳出來說明這兩者的不同
但他的理論依據只是當時歐洲的藝術實踐,難免會以偏概全
中國古代學者雖然也有探討這兩者之間的不同
例如:陸機:宣物莫大於言,存物莫善於畫
邵雍:史筆善記事,畫筆善狀物
但更多強調詩畫之間的共性與交融
例如:蘇軾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也稱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張舜民也說詩是無形畫,畫是無形詩
所以中國人很早就認為詩書畫同源了,這也與文人畫大興有密切相關
因為中國畫主要所畫的是"道",此"道"為人生道理,而非自然現象
這不就是詩往往會描述的部份嗎?而中國詩人常常也是畫家而非名不見經傳的畫工
所以詩書畫同源的概念早在我的思想中深根了
使我很直覺的將兩者視為相同
但也更明白其生長出完全不同的枝枒
我覺得文學與藝術之間其實是包含於的關係
我走在文學的路上拓開了眼界則就邁向了藝術的道路
如果是這種說法的話,我想我沒有轉換跑道
但是如果把中文跟藝術混為一談的話
研究文字,聲韻,訓詁的小學家應該會哭吧
畢竟走在中文系專精的路上不只是文學而已..
- Aug 31 Sun 2008 19:39
文學與藝術的邊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